作者:秋至

生活中,“酱油”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之一。

2021年酱油板块的走势到底如何?

据多家酱油企业的半年报显示,这些企业的业绩并不乐观。据东莞证券统计,2021年上半年,调味品板块(12家样本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08.04亿元,同比增长3.70%;实现净利润41.73亿元,同比下降8.24%。

“酱油第一股海天味业一枝独秀

纵观中国酱油行业现状,海天味业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在海天味业作为头部企业下,酱油行业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上半年,海天味业在调味品行业整体业绩下滑的情况下业绩实现了上升。上半年,海天味业实现营业收入123.32亿元,同比增6.36%;实现净利润33.53亿元,同比增3.07%。

而中炬高新(600872.SH)、千禾味业(603027.SH)、加加食品(002650.SZ)等皆出现下滑。

其中,2021年上半年,中炬高新营业收入为23.16亿元,同比降9.34%,净利润为2.80亿元,同比降38.51%;

千禾味业营业收入为8.86亿元,同比增10.82%;净利润为0.66亿元,同比降58.09%;加加食品营业收入为8.42亿元,同比降27.19%,净利润为0.19亿元,同比降82.23%。

海天味业不仅业绩远超其他几家公司,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有明显优势。凯度消费者指数2021亚洲品牌部足迹报告中,海天味业以6.2亿消费者触及数、79.4%的渗透率,位列中国消费者十大首选品牌的第四位。

“零添加”真那么香吗?

零添加酱油是指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酱油,直接避免了食品添加剂对人体造成的任何损伤,从根本上保证了食品的安全健康。

随着“健康饮食”消费需求的提升,“零添加”酱油逐步受到消费者青睐,并成为众多资本青睐的“宠儿”,成为市场上的高端酱油。

电商渠道数据显示,“零添加”酱油的单位售价一般是“一级酱油”的3倍以上。淘宝网显示,其普通酱油产品金标生抽售价为2瓶15.9元,平均售价为8元/瓶,规格为1280mL/瓶,而零添加酱油为11.9元/瓶,规格为500mL/瓶。

除了海天味业、李锦记、千禾味业也加入到零添加赛道,大家纷纷对高端市场发起来进攻。

然而,零添加酱油真有宣传的那么好吗?

事实上,“零添加”酱油目前尚无国家标准。

调味品行业专家则认为,“零添加”目前存在乱象,也不好去判定标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曾公开表示,大部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仍有误解,企业不能以“零添加”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噱头。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食品标识不得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描述内容,以免给消费者造成误导。

零添加酱油还存在研发方面的难题,相对于传统的制造工艺,零添加产品则更需要克服防腐、增味、提鲜等问题。

对此,海天味业曾表示,鲜味分鲜味强度和鲜味质感,目前零添加产品有加YE,YE主要提升鲜味质感,但鲜味强度问题未解决。

此外,零添加酱油复购率也不高。对此,千禾食品曾表示,不能下沉到便利店,只能在大超市,因为便利店没有那么多新客流量支撑促销员的费用。

还有投资者反映千禾味业零添加酱油较咸。该投资者还表示,其向很多人推荐零添加酱油,买了后都觉得太咸,不愿再次购买。该消费者还建议,现代人更注重健康,不愿吃盐分太高的食品,低盐是现代消费者最看重需求之一。

(来源:上证e互动)

低盐酱油成为新赛道

公开资料显示,长期的吃盐过多会影响人体的血压,使血压进一步增高,并会损伤消化道黏膜,引起胃炎、胃溃疡的产生。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曾建议,一个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g。

因此,低盐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新选择之一。据报道,高达94%的中国城市消费者曾试图减少盐的摄入量,55%的人会在烹饪时少放盐。天猫超市发布的“柴米油盐”生活小趋势显示,“95后”家庭平均比“85后”家庭每天少吃3g盐,其中三成“95后”用薄盐生抽代替食用盐。

国家也在推动减盐。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发布,将健康成人盐摄入推荐量更新为5g/天。4月份,市场监管总局起草的《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酱油和食醋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指出,鼓励研发生产低盐酱油等产品。

因此,在自身需求、渠道宣传、国家政策三方面的驱动,焕发了低盐赛道的生机。

比如,加加食品于2019年提出减盐概念,目前加加食品减盐系列产品包含特级减盐生抽和特级减盐金标生抽。

海天味业也推出了淡盐生抽。据悉,海天味业曾推出的“海天小小盐领先上市10000瓶新品免费试用”活动反响强烈,仅三四天时间便被抢购一空。

李锦记、厨邦等也纷纷推出了相较于常规酱油产品更高端健康的低盐产品。如李锦记薄盐生抽、薄盐醇味鲜;厨邦淡盐酱油等。

只是,这些产品到底能活多久?

首席消费官拭目以待。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About Author

kl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