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七佰

中国出海品牌阵营迎来一位新的IPO成员。

近日,厨具品牌“卡罗特”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中国香港主板上市。

作为一个厨具品牌,卡罗特在国内的知名度可能相对较低,与苏泊尔、九阳等知名厨具品牌相比有所不足。不过,卡罗特却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提供多样化厨具产品,如珐琅锅、奶锅、咖啡杯等,成功吸引了大量海外消费者。在美国、西欧、东南亚和日本等主要市场,卡罗特于在线厨具细分领域地位卓越,已成为全球增长较快的厨具品牌之一。

创始人子女联姻接班 完成代工身份转换

卡罗特品牌历史可以追溯到1992年,当时的公司名为“永康市特牌电器有限公司”,主要专注于外贸业务,为欧美传统大牌家具品牌提供供应链合作模式的代工服务。

2007年,卡罗特的创始人李惠平与章之慧共同成立了浙江卡罗特电器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公司55%和45%的股权。这是卡罗特品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OEM领域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和资源。成立浙江卡罗特后,他们将业务重心转向为国外厨具品牌提供代工服务,进一步巩固了与国际品牌的合作关系。

2013年,卡罗特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决定由OEM转向ODM,为国际品牌所有者及零售商设计、开发及制造定制化厨具产品。

在卡罗特的发展历程中,家族企业的传承和年轻一代的加入起到了关键作用。李惠平的女儿吕伊俐和章之慧的儿子章国栋分别在澳洲完成学业后,于2011年加入了家族企业,开始参与公司的管理和运营。他们的加入为公司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也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章国栋在留学期间,发现了终端消费者以远高于代加工采购价的价格购买锅具的现象,这让他深刻认识到品牌价值和工贸一体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回国后,他决定对原有工厂进行大刀阔斧改革,推动公司向品牌化和工贸一体化方向发展。

2016年,卡罗特迈出了重要一步,正式进军在线零售领域,并推出了自有厨具产品品牌“卡罗特(CAROTE)”。这一举措对于公司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过直接进入在线零售市场,卡罗特能够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更加迅速地了解和响应市场需求。

随着卡罗特品牌业务不断扩张和市场份额的增长,公司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产能和效率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卡罗特在2022年2月进行了又一次战略转型,从之前的部分外包制造和内部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转向了完全外包的轻资产模式。

股权方面,卡罗特的股权高度集中在章国栋和吕伊俐夫妇手中,他们通过间接持有Yili Investment的股份,合计控制了公司98.60%的股权。此外,Denk Trade和Carote CM分别持有1%和0.4%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在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前4天,卡罗特宣布了一项备受关注的分红计划,将向股东分配1亿元的红利,而这笔资金几乎全部流入了章国栋和吕伊俐夫妇的口袋。这一事件引发了外界对公司治理结构和股东权益的关注。

年入15亿  靠“价格战”赢战海外

尽管卡罗特身处电商资源丰富的省份,但由于其在2016年才推出自有品牌,并进入线上零售渠道,相较于竞争对手,卡罗特错过了国内电商市场快速发展的红利期。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卡罗特没有机会在电商时代实现发展,为了避免卷入国内线上零售市场的激烈竞争,卡罗特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借着跨境电商出口飞速发展的东风,卡罗特积极把握政策红利,成功跻身品牌出海大潮中的一股新势力。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卡罗特营业收入分别为6.75亿元、7.69亿元及15.83亿元;毛利分别为1.27亿元、2.75亿元、5.65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32亿元、1.09亿元及2.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3.14%。

报告期,卡罗特在中国内地以外市场的收益分别为5.037亿元、4.915亿元及12.556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74.6%、64%及79.3%。至2023年,卡罗特海外营收已接近八成。

分区域看,美国市场是卡罗特主要收入来源,2023年贡献了7.4亿元的收入,占据总收入的46.8%。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内地市场和亚洲(中国内地除外)市场,2023年分别贡献了总收入的20.4%和12.9%。

在报告期内,卡罗特收入结构呈现显著变化。品牌业务的收入成为主要来源,且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与之相比,ODM业务的收入则呈现下降趋势。品牌业务营收在报告期内分别为2.83亿元、5.31亿元和13.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2.0%,其占比从41.9%稳步提升至87.2%。与此同时,ODM业务的收入则由3.9亿元减少至2.0亿元,占比相应地从58.1%下降至12.8%。

尽管卡罗特在报告期内实现了收入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源于“以价换量”的策略。报告期内,卡罗特品牌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37.6%、45.9%和39.2%,呈现出波动下滑的趋势。对于毛利率的下降,卡罗特在其招股书中解释称,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并维持市场竞争优势,因而对部分产品的定价进行了调整。

目前看来,卡罗特采取的“以价换量”策略在短期内并未对公司的利润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关键在于其创新能力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单纯依赖“价格战”可能会导致公司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卡罗特也有“重营销轻研发”的问题。在报告期内,卡罗特在销售和研发方面的投入呈现出显著的差异。销售开支从5670万元迅速增长至2.45亿元,几乎每年都实现了翻倍增长。相比之下,同期的研发投入则显得相对较低,分别为1810万元、2080万元和3590万元。

这引发了卡罗特是否过于注重短期市场推广而忽视长期产品创新的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卡罗特可能需要重新平衡其在销售和研发方面的投入。

关联交易频繁 或成上市“绊脚石”

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出现关联交易、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不足。招股书显示,卡罗特关联交易较为频繁,这也引发投资者的关注。

据招股书的披露,在报告期内,卡罗特每年均与吕伊俐所控制的杨溪公司进行原材料采购交易,具体金额分别为:2019年1071.3万元,2020年136.9万元,以及2021年103.3万元。此外,卡罗特在2021年向章国栋持股的COMOK LIMITED提供了31.9万元的贷款;2022年,向吕伊俐提供了190.9万元的免息贷款。

不光这些,卡罗特还照顾到亲戚。2021年,卡罗特给吕伊俐亲戚家的时集美公司提供400万元的免息借款,这笔借款钱到2023年已经还清。

另外,2016年,吕伊俐的表兄弟李志飞及其近亲所控制的信杰工贸有限公司曾向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借入一笔金额为739万元的贷款。随后的2018年,他们又从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借入了一笔1200万元的贷款。在这两笔贷款中,卡罗特均担任了担保人的角色。

不幸的是,由于李志飞及信杰工贸有限公司面临财务困境,未能按时偿还上述贷款。作为担保人,卡罗特不得不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偿还了剩余贷款余额。最终,卡罗特偿付了这两笔贷款。

彼时,正是卡罗特急需资金之际。2021年,卡罗特从吕伊俐处获得了一笔约1850万元的免息贷款。截至2021年末,卡罗特的流动借款金额增长到3920万元。对此,卡罗特方面解释说,这笔款项主要用于为购买地块提供所需资金。

本次卡罗特能否顺利登陆港交所,IPO参考将持续关注。

About Author

klwang